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科研專著《川江號子》日前獲得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這也是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次立傳。
川江號子是長江主干流水系的船工們駕船或拉纖等勞作時用以統一節奏、鼓舞士氣所唱的歌謠,隨航運而產生和興起,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2005年底,川江號子正式列入文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了解,《川江號子》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段明與胡天成、田大文、張永安等人合著,該專著給“川江號子”在研究對象和學術價值上定了位。在研究對象上,川江號子包括原四川境內所有水系航道船工們喊唱的各種船歌。作為保護項目責任單位之一的重慶市,實施五年保護計劃重要內容的《川江號子》課題,其研究對象是重慶轄區內的船歌。
據介紹,在學術價值上,《川江號子》的整體研究較為系統,總結重慶境內川江號子的發生和發展歷史、主要內容(包括分類、曲譜、唱詞等)、音樂構成、文化內涵、基本特征和保護傳承(包括傳承人等),完整地展現巴渝傳統水系音樂文化的基本形態和深層底蘊,為保護、傳承巴渝優秀民間音樂文化提供可靠、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和可供實踐操作的理論依據,使之成為構建巴渝民族文化大廈乃至人類水系音樂文化體系的奠基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