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糞池出來。熱情的村民們已準好新鮮熱乎的農家菜。大家吃得很開心,但由于受“手撐豬糞石”的影響,我整個沒胃口。看著一堆綠色食品卻無福享受的趕腳真難過····
吃完午飯,與楊哥互道離別后,我們又開始趕路。
武隆的山路曲折到沒話說,我想在這里會練就一份獨家技巧:你山路十八彎,都不再暈車!
因連續幾天涉水徒步爬洞,體力不支。遂暫定休息半天,明日再前往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興順風車。
為了能增強體力,一早便到王哥力薦的特色面館。面館生意好到爆,沒有座位的人便拿著小凳子當餐桌,蹲在路邊吃。
去風車的途中將經過羊角鎮。它位于武隆縣境烏江河畔,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一處因山體滑坡而形成的江邊小古鎮。
據《武隆縣志》記載,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一個夏夜,雷電交加,暴雨如柱,頃刻間,烏江南岸的山翼崩塌滑坡,巨大的泥石流堵截烏江,形成一個大型磧壩,形似羊角,后來人們便把這個地方稱為羊角磧。這個磧壩堵斷了烏江,使原來水流平緩的江面變得湍急,形成了著名的五里灘。
"五里灘"是千里烏江第一長灘,長約2.5公里。它由鋤腦頭、三叉石、攔馬石、斗篷石、掐魚角、靈官灘和新灘等7個險灘組成。烏江的水,輕柔溫和地流過土坎鎮,穿過頁巖密布的峽谷,來到羊角磧,地勢陡然降低,怪石嶙峋的五里灘上,江水咆哮,巨浪滔天。
由于電站截流,五里灘被上升的江水淹沒了一大半,但也并未減少它的韻味。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在五里灘頭,這塊巨石以一位忠貞女子命名。咸豐辛酉年(1861)八月,一伙賊人竄入羊角搶劫,在渡船上抓住了一個叫梅接弟的年輕姑娘,梅接弟不甘凌辱,便從這大石頭投江自盡。人們感念她的忠貞,便將此處叫做“烈女石”。
在烈女石的石體上,清晰地刻著“人定勝天”四字,該文字由民國年間川軍的一位旅長所刻。其寓意著五里灘雖險,但卻抵擋不住人類前進的腳步。
羊角曾是過往商船的必經之地。因五里灘太險,過往商船都要由挑夫把貨物卸下來,空船由纖夫拉過河。每每這時,奔流的滔滔江水聲,纖夫的號子聲便此起彼伏地響徹江邊。
五里灘灘險狹小,過往商船眾多,需排隊通行。滯留下來的人們要住宿、飲食,因此旅店、當鋪、飯店、茶館等便在江邊應運而生,羊角鎮呈現空前的繁榮。
圓月高懸,倒影在江心。翠巒疊嶂的巖崖已在黑暗的撫摸中進入了沉睡。間或的魚躍鳥鳴已無法喚醒它的美夢。
而江的另一面卻燈火通明,商賈云集。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在這個江邊小鎮,用一夜的時光,換一生回憶。熱乎的小面,細膩的烏江魚,在他們的嘴里變成辛勞一天的溫暖回饋。茶館里的人們一邊叼著牙簽一邊盯著一手好牌。在喧鬧與鼾聲齊鳴的夜里,多家旅店已掛出了“客滿”的通知……
而今,繁華已逝。老舊得幾近坍塌的木屋長滿了雜草。只有被千萬雙腳板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路,還在講述昔日的繁華。
街道一角還有明清時期的廟宇城墻殘壁,從斑駁的墻粉中,仿佛看到香火旺盛,游人如織。
幾株大樹下,依稀可見一些廢棄的鹽井。它讓后人得以窺見,這里曾經鹽業的繁盛。腳下的石板路已被運鹽、運貨的獨輪車壓出一條凹道。前輩們將自己生活的印跡烙在經過的每一個地方。當人去樓空之時,也只能由這些殘留的印跡去想象昔日的美好。
鑿山修洞,建橋通車。新的交通工具將古老的碼頭擠到了生命的邊緣:號子連天聲不見了,船只濟濟、燈火江中漾的美景不在了。當人們開始漸漸遺忘它曾經的輝煌,它卻已經將自己的印跡嵌入羊角人的生活里。
曾經商業的繁榮,帶動了羊角飲食文化的發展。“醋芳千里,豆干奇味,棗香怡”是對羊角特色美食的真實寫照。曾經碼頭帶來了商業的繁華,如今,由碼頭而發展的特色美食,又成為羊角鎮的招牌名片。
羊角老醋,已有兩百多年生產歷史,它以大米、玉米、糯米,小麥、白馬山脈優質礦泉水為原料,輔以四十多種名貴中藥材,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精釀而成。羊角老醋酸甜適度、色味鮮美濃郁。“素有調味佳品,醋療藥品,保健珍品”之美稱。
豆干全國各地均可做,但做豆干最適宜的水卻只有羊角有。天然的羊角地下泉水,與武隆山區數十種中藥材一起熬制的鹵水。豆干置其中,反復鹵制數小時。200多年的工藝都凝聚在這小小的豆干里。過去,豆干是烏江船工的干糧。羊角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豆干,然后拿到烏江邊去賣。百年的傳統工藝,終凝聚成這一爽滑留香的傳世精品。
因大姨媽來襲,加之前兩天的奔波跋涉,王哥說要帶我去吃點好的。于是,期盼已久的羊角碗碗羊肉,終于被我收入胃里。
碗碗羊肉選用武隆仙女山高寒山區無公害,無污染,綠色環保天然牧場的優質本地山羊肉。其肉質鮮嫩,色澤鮮紅,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大量維生素。因膽固醇含量低,又能御寒、補虛、防病,屬肉中珍品。
碗碗羊肉是以羊肉湯鍋演變而來,先將帶皮的鮮羊肉(正宗的武隆碗碗羊肉必須是帶皮羊肉)煮熟撈出切片,然后用羊骨加入姜.蒜和秘制香料熬湯,再用羊油.豆瓣.花椒.辣椒和其它香料炒料。最后將湯、料、切好的羊肉煮一鍋湯鍋,待食客來后,盛上一碗。
碗碗羊肉25一碗,配有小菜:蘿卜湯/南瓜湯/豆花、榨菜。
我們一人一碗羊肉+一碗羊血。吃得肚里心里暖暖的。
在羊角至興順(風車所在地)的公路上,王哥突然向左邊一條小道轉彎。轎車低矮的底盤幾乎擦掛到道路邊緣,艱難地翻過這個坎后,王哥才說“這里面有個地方炒雞好看,知道的人很少!我們之前來在里面裸泳都可以!”
繞過崎嶇的山巷,便來到王哥所說的仙境。或許是上個月剛去了九寨溝,看到這里的水,一剎那間有種九寨溝亂入的感覺。水藍山黛,幽靜無聲。
(王哥以前拍攝的美景)
這個沒有名字的隱蔽之境是王哥他們曾經拍照的秘密基地。水依然透藍,但是水四周的巖石上卻多了很多人為垃圾。或許是她的美麗被人們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游人越來越多。這個安靜美麗(關鍵還免費)的凈土,成為了人們野餐露營的好地方。他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也帶了垃圾遍地。因為沒有人管理,垃圾被風吹散在各地。
“以后再也不會來這里了。”王哥心痛地說著。
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珍惜和感恩自然饋贈的美麗!他們肆意地踐,將凈土變成垃圾廠!
武隆興順寺院坪風電場是西南地區首個風力發電場,也是全國首個山地發電場。此地海拔在1500——1700m,由于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風資源相當豐富。
在寺院坪的各個山頭上,共架有55臺風車發電“風車”機組。這些風車的體積不容小視,每個機組都高達80米,其扇葉長度也不小于27米,純白的風車葉子隨風轉動,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簡潔而清新。
山的一邊長滿了野生竹林。竹子低矮,高不過膝。由于長期受到9級—11級風力的影響,它們整齊地長向一邊。山的另一面則是低矮的松林。山坳中有美麗的石林隱藏在青山綠水間。
山上風力還不大,風車并沒有如我們想象一般嗚啦啦地轉動。
“那我們再等等吧。”王哥說。
我們坐在竹林旁的草垛上,靜靜等待。突然想起去年看過的電影《等風來》。女豬腳滑翔時,教練說了一句話:“不管你有多著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們現在都不能往前沖,沖出去也沒用,飛不起來的。現在的我們只需要靜靜地,等風來。”
2個月的武隆探險時間看似很長,轉眼卻已過一半。回到深圳,又將是匆忙的奔波與工作。不知何時能再像現在這樣,坐在山顛草堆里,閉上眼睛,呼吸著青草的味道,什么也不想,只是靜靜地等風來。
或許是風之神,聽到了我們的祈盼。我鮮艷的紅圍脖開始風舞起來,風從我耳邊穿過,纏繞起發絲,將她帶到空中。風車慢慢地轉動風葉,然后加快,加快!急速旋轉!
或許看風車最美好的就是等待的過程。由無到有,由靜到動,放空心靈,席地而坐,在青山巔,與天空相通,靜靜的等待風之神的降臨。
第七節:仡佬族的美麗——田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