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起,每一個入駐武隆縣工業園區的企業,都會收到縣委、縣政府贈送的一份特殊的見面禮——兩棵綠色的大樹。
“通過綠樹向企業傳遞‘生態工業’的信息,提醒他們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5月13日,武隆縣委主要負責人向記者解答了送樹這一行為的寓意。
送兩棵綠樹,寓意著武隆走的是生態工業發展之路。
爭議聲中,確立“兩條腿走路”戰略
說起武隆,大家很自然地會想起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橋。這里山川溝壑雄奇峻險,林泉洞峽奇幽秀絕,是重慶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也是聲名赫赫的生態旅游大縣。
在這樣一個以“旅游富民”為主導的山區縣,要大力發展工業?當初就遭到老百姓甚至一些領導干部的質疑:會不會破壞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對旅游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另一個質疑的理由是:重慶直轄之初,武隆的工業經濟支撐點主要靠水電行業,近年來雖然也在發展工業,但是底子薄,存量少,總量不夠,“短板”十分明顯。要發展,底氣何來?
事實上,早在2003年,武隆特色工業園區就經市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核準,是市級特色工業園區之一。武隆縣經信委主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景崗坦承:幾年時間,工業園區遲遲沒有發展,也正是基于底氣不足,“當時思想還不夠解放,大家擔心企業不愿進來,怕園區‘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
“10多年來,武隆旅游的發展確實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但對夯實產業基礎的作用相對較弱,以旅游來富縣比較困難。如果縣里沒有較強的財力做支撐,要發展,要改善民生,就只能是‘手長衣袖短’。”武隆縣委主要負責人說,工業是火車頭,工業化帶動城市化??v觀發達地區現代化進程,無一例外依靠工業化強力支撐,要做大武隆的經濟總量,必須突破推進工業發展。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路通車,為武隆工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旅游與工業,并非互不相融的‘對手’,前提是生態。兩者發揮合力可以破解‘旅游城市百姓富而政府窮’的尷尬難題。”該負責人說。2010年,經過長時間的爭議,武隆縣委、縣政府正式提出“旅游富民,工業強縣”戰略,確立了“兩條腿走路”——前者支撐百姓富民,后者支撐縣域經濟。
環保生態,工業廢水澆出濕地公園
工業園區是“工業強縣”的重要平臺。
武隆工業園區規劃2016年建成區面積達11.5平方公里,在全縣2901平方公里的幅員面積中,僅占0.4%。
“武隆用全縣0.4%的土地發展生態工業和高附加值工業,各項服務向工業聚焦,各種要素向園區聚集,把園區打造成為縣域經濟的核心增長極。”武隆縣委常委、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陳平說,“發展工業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嚴格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
關鍵有幾招:
一是功能區規劃。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胡運良介紹,傳統的旅游產業主要分布在東面,工業產業主要分布在縣境的西部相對開闊地帶,距離核心景區六七十公里,沒有交叉影響。
二是產業布局。立足生態原則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生物制藥及農副產品和旅游商品加工等。
三是注重環保,污染免談。前不久,一個投入30億元、年產出達60億元的鎂加工項目有意入駐武隆工業園區,由于這個項目對周圍的生態植被破壞嚴重,盡管有著巨大的經濟誘惑,縣里仍將其拒之于門外。
隆泰稀土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生產稀土多元合金鍍層鋼絲鋼絞線、高性能預應力鋼絞線等為主的企業,產品主要用于橋梁預制件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12月落戶武隆工業園區。記者在公司廠房后面看到,從酸洗車間出來的工業廢水,流入一口寫著“中和曝氣池”幾個字的大池子,顏色赤紅,還泛著白色的泡沫。經過調節池、混凝反應池、斜管沉淀池等幾個池子里的化學處理,酸水漸漸變得清澈透明。
“這是公司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開發的人工濕地自凈系統,前端進行水處理,已投入使用。你看,斜管沉淀池的池壁,沒有做防腐處理,到這里的水,已經能達到排放標準了。” 公司黨委書記馬作明告訴記者,系統的后端搞人工濕地,由于濕地需要墊50到60公分厚的粘土,公司正在積極尋找粘土等材料,待材料齊備,將在工廠內營造出一個2000平方米的濕地公園。“幾條生產線完全投產后,24小時可排放178立方米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就用來澆灌濕地公園,里面還可以養魚呢。”
而在重慶罡陽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廠房,記者發現,廠區內只有進水管而沒有排水管。廠區負責人介紹,企業通過冷卻循環水系統,將工業廢水循環利用,不用向外排水。
“園區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已經立項,目前,園區內多數企業都不需要排水,工業廢水全部循環使用,有用水排放的企業也都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陳平介紹說,每一個入駐工業園區的企業在合同里都必須保證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空氣要達標排放,噪音也受到控制。比如罡陽公司生產中有噪音,就通過從低到高栽種三排樹苗達到消音的效果。
景崗介紹,今年3月,園區還掛牌成立了安全環境保護局,其中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監督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問題。
雙翼齊振,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
隆泰稀土原材料供應是安徽馬鋼、江蘇沙鋼,運往國內西南片區和國外東南亞地區。
這樣一家原材料在外、成品銷售也在外的企業,是什么吸引它落戶武隆?
在采訪時,馬作明談到,武隆環境好,服務也好。
“投資者到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良好的環境是最亮麗的城市名片,是一座城市最形象的整體廣告。” 陳平說,武隆作為旅游大縣,擁有AAAAA級景區的金字招牌,在全國早已聲名大噪,對環境保護近乎于苛刻的要求,更讓城市競爭力獲得提升,國內外企業家紛紛前來考察。
廠房林立,機器轟鳴,武隆工業園區一排蔚然氣象。在2010年以前,入園企業僅4家,2010年新增11家,2011年新引進落戶24家。如今,入園企業累計已達39家,投資總額達102億元,產出規模達199億元。在這些企業中,投資上10億元的有4家,投資1億元至10億元的企業8家,其中不乏中國的儀器儀表巨頭中國四聯集團、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江蘇罡陽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安徽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的身影。
“從目前運行情況來看,園區已達到預期目標,實現了工業出口零的突破。”陳平說,在工業園區的帶動下,今年一季度,武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60.3%,全市排名第一位。
“武隆正著力建設‘中國武隆公園’,不僅要打造世界級的‘休閑旅游公園’,還要打造經濟繁榮的‘生態產業公園’、環境優美的‘靚麗宜居公園’、獨具特色的‘魅力文化公園’、人民滿意的‘幸福和諧公園’,構建一個‘宜游、宜業、宜居、宜樂、宜民’體系。”武隆縣主要負責人說,“生態產業公園”是“宜業”支撐體系,而公園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這些生態產業不僅不會破壞生態,還會為當地提供稅收和就業崗位,不僅不會影響旅游的發展,還能促進旅游的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