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資源優勢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要讓良好生態的環境變成綠色經濟,促進綠色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近日,武隆縣鐵礦鄉黨委書記楊涌向筆者介紹該鄉推進綠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鐵礦鄉黨委、政府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以實現“綠色崛起”為目標,舉“綠色經濟旗”,打“生態山水牌”,以發展綠色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了農村與城鎮建設同步推進,綠色產業與鄉村旅游業完美結合,生態產業與二三產業良性互動。
鄉村民居與綠水青山融為一體
走進鐵礦場鎮,放眼望去,巴渝建筑風格民居錯落有致,與環抱其四周的青山綠水相輝映,顯得寧靜、和諧。
據介紹,近年來,該鄉借助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的契機,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牛鼻子”工程,讓鄉村旅游與發展綠色經濟、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緊密結合,讓老百勝有所居,能致富,達到民富村綠的目的。
“白墻青瓦花格窗,綠水青山蔚藍天,每個居民點都是一幅山水畫,居民點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該鄉鄉長馬玄說,既要加強對自然山水、田園風貌、人文景觀的保護,又要把建筑當作藝術作品來打造,使鄉村民居建筑與青山綠水相融相親、美感十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命根子,生態破壞了,一切發展都是一空的,我們既要愛護青山綠水,也要保護一草一木、一鳥一獸。”該鄉林業站長余忠倫說,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等“綠化美化”工程,全鄉林地面積66000畝,林地覆蓋率80%左右。同時,還創新社會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切實抓好環境整治工作,相繼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完善鄉村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實現了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
“好生態”與“村民富”相協調發展
既要“好生態”,又要“村民富”是該鄉發展綠色經濟的不變法則。該鄉集眾人之智,舉全鄉之力唱好觀光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兩臺戲,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在生態旅游上,鐵礦鄉著力打造大洞河景區、雞尾山地質公園、穆楊溝傳統村落、大佛巖景區、趙云山生態植物園、焦王洞等鄉村旅游景點。重點打造幸福、百勝兩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完善了旅游接待設施。幸福村依托雞尾山風情小鎮,發展特色餐飲3家,公寓35家,農家樂30家;百勝村依托穆楊溝田園風光和石墻民居傳統村落發展農家樂23家,鄉村度假酒店2家,初步形成“一軸、一心、一帶、兩片區”的旅游產業格局。2014年,全鄉接待游客突破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800余萬元,帶動280余戶980余人吃上了“生態飯”。使該鄉成為休閑觀光、避暑納涼、養生度假勝地。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該鄉旅游服務中心負責人易廷文說,良好的生態就是生產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綠色經濟的就壯大生產力,隨著綠色經濟的發展,村民的收入也就隨之持續增加,該鄉人民吃“生態飯”的致富夢就會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