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武隆仙女山上暖陽高照,吸引不少游客在此打卡拍照。景區有人氣,就意味著周邊的居民可借此發展餐飲、住宿,讓錢包鼓起來。
11月4日,重慶日報記者在仙女山鎮明星村采訪發現,曾經,景區附近的居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該村大石嶺組的李小華就十分感嘆:“我們這里離天生三橋景區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望著景區卻吃不上旅游飯,只能種點烤煙和蔬菜。這兩年,大石嶺組和天坪組的120余戶居民都急切盼望著一條直通景區的產業路。”
據了解,在此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明星村村民盼望的公路終于修起來了。“再有10多天就能通車了!”在施工現場幫忙的李小華咧嘴笑著說。
浩口鄉田家寨,寨口的牌坊正在打造中。記者栗園園攝
問民意
加快旅游發展步伐,旅游規劃提檔升級
近年來,武隆生態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已漸成該區的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群眾對于發展旅游的意愿也越發強烈。故在此次主題教育中,群眾針對旅游發展的問題和建議特別多。
“書記,我們發展旅游的利益聯結機制是怎么搞的啊?”“我想辦農家樂,標準定下來了嗎?”在芙蓉街道堰塘村,村民們對于剛起步的鄉村旅游發展十分關心。
堰塘村距武隆車程半小時左右,離仙女山也僅十余公里,發展旅游的地理位置優越。今年上半年,村里試水了滑翔傘項目,因項目的獨特性,迅速吸引了一批游客。
但考慮到該項目受季節、天氣影響較大,在此次主題教育中,村上經開會商議,打算利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賺的10余萬元再引進越野車項目,并布局梨、葡萄、火龍果等果樹2000余畝,以產城景融合為目標,讓群眾把旅游這碗“飯”端得更穩。
“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我們目前的計劃是,拿出越野車項目49%的股份,讓村民以土地或現金的方式認購,并重點向貧困戶傾斜。”該村第一書記陳渝介紹,待產業發展起來后,村集體經濟還將拿出部分收益給全村村民分紅。
與堰塘村不同,浩口苗族仡佬族鄉田家寨的旅游幾年前便已起步。
田家寨是我市唯一的仡佬族聚居點,此前僅僅依靠當地村寨,將發展定位為做特色民宿,沒有相關配套產業和項目,帶動力不強。主題教育中,在聽取村民加快旅游發展的建議后,浩口鄉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將旅游發展定位從特色民宿升級為鄉村旅游。
5日,記者在田家寨看到,從寨門口的牌坊打造,到寨內休閑廣場建設,一系列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設置項目時我們著重突出民族特色,融入‘三幺臺’‘五敬酒’等仡佬族的習俗,增加了蠟染、竹編等民族文化體驗。”浩口鄉黨委書記冉義斌介紹,不僅如此,當地還計劃依托楊梅基地發展水果采摘,為游客添耍事,為村民添收入。
開民智
耐心化解占地矛盾,打破產業發展阻礙
事實上,就在不久前,田家寨楊梅采摘發展計劃還困難重重。問題的癥結出在了采摘步道的修建上。
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免不了會占用部分村民土地,引發矛盾。這個問題若不解決,旅游發展便無從談起。因此,在主題教育中,干部們不僅聽民意,還開動腦筋給群眾做思想工作。
“你的楊梅背到街上去賣,每公斤20元。到時候步道修起了,城里人自己來采摘,你只管坐到樹下頭賣,每公斤可以賣40元。又輕松又賺得多,哪樣要不得嘛!”在多次上門苦口婆心地講“修路大家都受益”的大道理無果后,最終,冉義斌通過一次簡單明了的算賬,說服了村民。
目前,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步道即將動工修建,明年,一個嶄新的田家寨就能與游客見面。村民田茂軍激動地說:“以后游客多了,我們的苕粉、臘肉也不愁賣了!”
仙女山鎮明星村120余戶村民盼望的那條產業路,也是在此次主題教育中通過化解占地矛盾,才得以順利修建。
大石嶺組不是沒有出村路,只是比較繞。此前,大家發展旅游意愿不強,因此從未生過修路的念頭。近兩年,眼看著仙女山景區游客越來越多,不少農戶開農家樂都賺了錢,村民們這才著了急。
實際上,4.5公里的路去年就開始修建了,并于去年底完成了基礎建設,可這大半年來,受惡劣天氣等諸多原因影響遲遲未完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涉及到占地問題。
受益的大石嶺組、天坪組還好說,但此次修路還占了核桃組、龍橋組3戶村民的地,工作不太好做。為此,村支部書記楊小江三天兩頭就往這幾戶村民家中跑。
在龍橋組劉永高家,為了占他家那3分地,楊小江快磨破了嘴皮子,“你看,大家都是一個村的,路修好了,你到這邊親戚家串門不是也方便些嘛。”既講道理也打感情牌,前后花了一周多時間,楊小江才把工作全部做通。
本月下旬,心心念念的路就能建成通車,村民李小華在修路現場就忍不住為未來做起了規劃:“我家18間房,自己住5間,13間拿來做民宿,只要生意好,一年收入20萬元左右還是得行!”
保民生
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加快推進危房改造
此次在武隆采訪期間,記者發現多個鄉鎮都紛紛開展院壩改造、改廚改廁、舊房提升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武隆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幫助更多群眾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在主題教育期間,該區著力提升群眾居住環境質量,在保障民生的同時美化村容村貌,助推全域旅游發展。
在田家寨,田維鳳大姐家的廚房里已換上成套的櫥柜,灶臺面也鋪上大理石。至于廁所,則安裝了抽水馬桶,政府還免費給修建了三格式化糞池,不僅衛生還環保。
“改了之后確實舒服多了,看起又干凈又整齊。”臨近中午,正在廚房里忙活的田維鳳說,最近寨里工程多,因為她茶飯做得還可以,所以工人們都在她家就餐。等明年開寨了,做餐飲賺點小錢就是她的小目標。
在仙女山鎮,全鎮按照一戶補助5000元的標準,計劃對130余座房屋開展舊房提升工程,內容主要是風貌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30余戶。不僅如此,該鎮僅剩的41戶C、D級危房,也在此次主題教育中加快推進改造。
在荊竹村,記者看到,貧困戶冉光強上月20號左右動工修建的房子已然成型,院壩內剛鋪的水泥還尚未干透。在馬路斜對面,則是他那破敗不堪的土房。“這院壩還是昨晚村上的黨員干部來幫我鋪的!”在新房門前,冉光強笑呵呵地說。
“我家地多,現在娃兒都要參加工作了,房子修好了我就回家種菜,然后拿到城里賣。”在新房門口,冉光強對村支部書記王臣說起了自己的計劃。“好,只要你愿意干,我們一定在資金、技術上給你提供支持!”王臣承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