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書記 何平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書記何平3月6日在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上發言表示,武隆區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重慶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總理報告中講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武隆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位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目前,全區75個貧困村達到整村脫貧標準,今年順利摘掉“國貧縣”帽子。接下來,武隆區將從培育壯大增收產業等四個方面鞏固深化脫貧成果。
據何平介紹,2014年,武隆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75個,貧困人口1.6萬戶、5.5449萬人,貧困發生率18.5%。這幾年,先后40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出臺“1+11”總體方案,實行“一票否決”硬性考核,全力實施“十大攻堅行動”。通過集中攻堅,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目前,全區75個貧困村達到整村脫貧標準,14266戶、50338名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以內,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卡時的2215元增長到6842元,增幅達208.9%。今年順利摘掉“國貧縣”帽子。
何平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如何鞏固深化脫貧成果是一項重大課題。總書記教導我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扛起脫貧攻堅之責,全面貫徹中央、市委的決策部署,堅持政策不變、隊伍不散、干勁不松、力度不減,深入實施“鞏固和深化脫貧成果三年計劃”,力爭到2019年,除政策兜底的農村貧困人口外,原貧困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區平均水平,讓貧困人口在小康路上不掉隊。
據何平介紹,武隆區將從四個方面抓成果鞏固:
一是培育壯大增收產業。堅持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特色產業”三大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培育發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有機茶葉等六個“十億級”特色產業。
二是著力縮小發展短板。大力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強農村水電路建設,實現行政村通客率、撤并村通暢率、農業社通達率3個100%;推進14座中小型水庫、水廠、管網等建設,實現農村地區“戶戶自來水、家家安全水”等。
三是健全后續保障政策。在市級政策基礎上,研究出臺13項后續扶持政策。如完善醫療救助保障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教育扶貧等。
四是切實減少返貧人口。緊扣“六個精準”,繼續結對幫扶,對26個鄉鎮、75個鞏固村和1.6萬戶鞏固戶實現對接幫扶全覆蓋等。
何平提出,為鞏固深化脫貧攻堅成果,建議在國家層面:
一是持之以恒地加大公共服務保障的支持力度。在教育、醫療、科技、文化、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對貧困地區重點傾斜,加大困難群體“兜底”力度,提升均等化水平。特別是加大健康扶貧實施力度,提高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消除因病返貧現象。
二是更大力度支持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特別是在互聯互通重大項目建設上優先布局貧困地區;結合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優先規劃布局、支持發展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