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窮得剩下錢,最擔憂的是人老了有錢卻沒有人照顧,不差錢只是缺人而已。孝悌成了咱們不可忽視的重要話題和提上重要的議程。
曾國藩說過:“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井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孝悌日進一尺便是您自己進步一尺,今天你進一分德,明天便積了一升谷的德;明天修一分業,未來便得一分錢,德和業都增進,那么家業一天天興起。”經曾國藩循循教導后代并使其后代不是成大財就是成大器,皆因家庭教育有方,家業蒸蒸日上。恰恰相反,在拜金主義盛行和泛濫的今天,錢大過父母,認錢不認人,“孝悌”只是城市人的雞毛蒜皮的事情,少時不注重孝,老來就無人贍養,城市經常鬧出這樣的惡作劇:南京下關發生了悲情一幕:辛辛苦苦供小兒子上大學兒子畢業后留在南京,成家立業。父親大老遠從老家趕來想看孫子,按理來說應該好好盡孝心,其兒子卻嫌棄父親寒酸,不讓進家門。面對民警兒子什么都不肯解釋,一直說“我眼鏡找不到了”。事后,這位不孝子稱是因為眼鏡找不到,看不清是誰才沒有相認,但無論他怎樣解釋,他都難以洗刷不孝之子的惡名。強烈的自尊心和愛面子促使某些人做出不孝的行為,她的父母從鄉下來的,給這個身在城市中的白領兒子丟了面子,看到父親如此破舊、貧窮、一身土氣十足的樣子,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別讓他進家門走人以還自己清靜,俗話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千年的傳統美德在這個時代有很多已經被架空,當人的自尊心、虛榮的一面在現實的社會里昭然若揭,在如今一切以勢利化、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下,連做人的根本,根都丟了,連生養自己的父母你都瞧不起,即使你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百善孝為先,對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尚不能盡孝,那對朋友、伙伴、團體乃至國家談什么仁、義、禮、智、信和忠?在動物界很多動物都懂得反哺,何況于人呢?
更有上面更方謬的是事情發生:“據電視臺報道,某市民年輕生了一大堆‘豬子’,年少時千辛萬苦拉扯大,小時不注重孝,老時留下后患,說明不會管教的問題。若不教,行乃偏。教不改,兒知錯。”為了掃除不孝的盲點,不如借助孝子典范的先進做法:“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可以采取輪流照顧養護,每個兒子的房子住一年,每個月每個子女支付贍養費并有人證明或公證寫好贍養感恩薄。當發生疾病時,有條件的合資請護士或保姆護理,空閑時每個子女輪流去護理,不管大小都要人人做過,以后做什么爭辯都要和睦相處,這個例子我曾經社會調查過,做法很成熟,希望您推行推廣并落實好!”這是更好老后有福的成熟做法。
更有重視孝的活動,每到重陽的時候,每個打工子回家湊錢給老人搞慶高壽活動,每年給老人御寒的高檔保暖的大棉衣和棉被,擺酒宴集鄉親父老們歡聚一起,搞一些老人開心的節日活動,節目完畢之后就給低保老人的柴米油鹽,定時補貼,這種風俗盛行很多年,只是您們不知道而已,相信你們比他們做得更好,希望您們借鑒之后,慢慢踐行,為什么您們發生不孝的事情,而別人幾千人的家庭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皆因做法不一樣,人都有老的時候,如果這種好的做法延續下去,生男生女都會有好的結局,人生不怕老,老來有福氣!最后祝您們夢想成真!